一九一九,絕望的梁啟超與亞洲人

一九一八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強調民族自決、解決殖民地問題後,他在全世界知識份子眼中聲名大噪(北京大學生跑去美國大使館大喊威爾遜大總統萬歲!),成了大同世界的寄託。梁啟超以中國非官方代表參加決定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巴黎和會時,滿懷希望,希望能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治外法權。帝國廢墟

梁啟超當然是滿懷希望的。中國在他的倡議下加入協約國的一方,提供二十萬勞工與原料,如鄧小平就以「勤工儉學」到歐洲填補勞動人力。但後來,全亞洲都發現被騙了。

十萬越南人被送上巴爾幹戰場,誘餌是戰後可以得到一些自治權力。百萬印度人付出犧牲,動機也是虛空的自治承諾。但那時,義大利佔據利比亞而且用殘暴的手段統治不久,英國也才剛正式永久兼併埃及。

越南人胡志明當時租了一套禮服,想面見威爾遜,但當時所有的要求全都被擋下。中國代表團被拒絕在會議門外,跟希臘、暹羅同級。日本代表被放在會議桌的尾端,與厄瓜多、瓜地馬拉代表相對。朝鮮代表團想到巴黎被拒絕,在首爾的抗議被日方殘酷鎮壓。波斯官方代表團因英國人作梗到了巴黎卻無法出席。印度代表是由英國人挑選,鬧了不少笑話。

威爾遜到了歐洲就不能堅持,並不讓人意外。他也強行把海地、尼加拉瓜納入保護國。他支持袁世凱不支持孫中山,因為袁世凱會開放門戶。他是虔誠教徒、親英派、美國南方人,很自然地歧視有色人種,認同「白種人的負擔」,要教化次等民族。

其實威爾遜在意的是波蘭人、羅馬尼亞人、捷克人、塞爾維亞人。他真正在意的是實行「白澳」政策的澳洲人而不是日本。他有機會對英、法強硬來實行他的十四點主張但他沒有。日本希望他解除對日本移民的歧視,但他沒有,卻以同意日本對山東的權利來補償。日本代表提出種族平等議題,表決通過,但威爾遜說因為有力者反對,表決無效。

一九一九年,英國鎮壓印度民變,殺害四百人,讓甘地崛起。一九二零年,英法部隊佔領伊斯坦堡,阻止土耳其人追求獨立的民族運動。亞洲人以及穆斯林世界從夢裡醒悟。胡志明加入共產黨。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寫文章譏諷威爾遜後投入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像梁啟超這類原本主張西化、理性改革的知識份子漸漸失去影響力。穆斯林世界的世俗派、現代派,也漸漸抵不過回歸穆斯林傳統的聲浪。日本則在22年後發起太平洋戰爭,摧毀白種人在亞洲殖民地的聲望與影響力。

一九三八年,人生快走到盡頭,印度的諾貝爾獎詩人泰戈爾絕望地說,「我們是群時運不濟的人,我們要引頸盼向哪裡?」三年後,他與世長辭。梁啟超在一九二九年就已過世,過世前他回歸儒家傳統思想。康有為更早四年過世。這些自強救國者,在過世時因為不願意支持激進意識形態早就被孤立。強硬的共產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基本教義派才是主流。

威爾遜在一九一九年的挫敗,影響到今日,穆斯林國家世俗派、現代派的領導者必須以壟斷特權階級來跟美國合作才能保住權位,一旦實行真正的民主,選票就會投給類似「穆斯林兄弟會」或「伊斯蘭正義與發展黨」的伊斯蘭組織,然後西方世界又得暴力介入,如前陣子的埃及。當然,所謂「回教恐怖份子」,也在這氣氛中成長。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無望與絕望的感覺仍存在於亞洲國家孤苦的人民。(以上內容摘錄自「從帝國廢墟中崛起」)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