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工廠做出來的

牛肉

為了滿足全世界的人逐漸富裕的胃口,大部分的食物其實到最後都像是在生產線裡生產出來,才能把價錢壓低,讓多數人吃得起。

比如說,「雞」,因為人們喜歡吃雞胸肉與雞蛋,於是雞們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雞胸越來越大,其他部位縮小,另一個方向是每年的下蛋數越來越多。這是活下來的雞的存在價值。

雞的生命,受到經濟利益的精密計算。雞的生活空間很小,所以要把雞喙剪斷,以免躁動的雞互啄,有時要把雞關在完全黑暗空間避免打鬥。這些肉雞缺乏運動,體重直線上升,在第25天大時已經舉步維艱,在第32-36天,生命就結束了,此時經濟效益最高。

蛋雞的肉很少,現代人也不愛喝雞湯,所以一歲大的蛋雞,就會加工做成骨粉。剛出生的公蛋雞,因為不會下蛋也沒啥肉,也就不用浪費飼料了,用毒氣殺掉後一樣做成骨粉(有些公乳牛出生第一天就被溺死了)。

而這些高效能的雞,涉及高科技的育種與基因定序技術,絕大多數都掌握在四家跨國公司。其他用傳統品種的農民,規模做不大,沒有甚麼影響力。

豬跟牛的遭遇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豬可以活到十二歲,但在四到六個月大時就可以宰了。牛的壽命二十年,但十五到十八個月大時就有五百公斤,可以吃了。德國豬依法享有0.75平方公尺的生活空間,差不多等於一隻豬的體積。乳牛雖然可以活比較久,但生活空間也就是栓住的地方前後一步而已。

自由行動、掘土、扒地、日光,大部分家畜都沒有體驗過。農人也不再為畜養的豬或牛取名字了。

(摘錄自「食物的全球經濟學」)


Comments are closed